字級
- 大
- 中
- 小
圖說:佛光山南華大學科技學院「植物栽培與遠端智能服務」跨領域學程成果發表,師生展現研發成果。 圖/佛光山南華大學提供
圖說:佛光山南華大學生技系副教授吳澔群指導的「新式土耕魚菜共生系統開發」專題,有別於一般水耕式的魚菜共生系統。 圖/佛光山南華大學提供
圖說:佛光山南華大學科技學院「植物栽培與遠端智能服務」跨領域學程成果發表會,生技系副教授吳澔群進行簡報。 圖/佛光山南華大學提供
圖說:佛光山南華大學生技系副教授吳澔群介紹「無須澆水之蔬菜土耕系統」。 圖/佛光山南華大學提供
圖說:佛光山南華大學生技系副教授吳澔群指導學生以智能環控系統進行植物栽培。 圖/佛光山南華大學提供南華大學運用智能環控技術發展精緻農業 跨領域學程成果豐碩
2022-06-11
全球化時代來臨,為提升學生競爭力,佛光山南華大學不僅強化學生外語能力,更開設跨領域學程,橫跨多元領域,鼓勵學生發展多元專長。除了有一般的跨領域學程,各院亦開設進階版的院特色跨領域學程,110學年度共有15個跨領域學程,其中由科技學院開設的「植物栽培與遠端智能服務」跨領域學程,於6月9日舉辦成果發表會,現場準備的沙拉及下午茶點心都是運用植物工場生產的蔬果所製作的料理。
南華大學科技學院開設的「植物栽培與遠端智能服務」跨領域學程,自108學年度執行迄今已三年,該學程由自然生物科技學系老師羅俊智擔任召集人,結合該系老師吳澔群、資訊管理學系老師王佳文、資訊工程學系老張育軒師與楊恩騏之專業領域開設四門課,包含科技農業與植物工場、食品與料理科學、健康食譜電子書以及智能農場專題實作。該學程以「智能環控植物工場」作為教學及實驗場域,除了運用科技技術改善農業問題,創造更高的產值之外,更以「慢食」就地取材的概念,開發特色輕食料理,成果豐碩。
校長林聰明表示,生技系設置「智能環控植物工場」,結合科技學院各系專業開設跨領域課程,不僅因應現今趨勢展現各系特色,讓學生跨領域學習外,亦有助於提升學生的競爭力及就業力,甚至可以輔導創業。未來植物工場亦可規劃與旅遊系開設跨領域課程,整合資源開發特色料理。
自然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吳澔群指出,有鑑於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使得農業的發展面臨挑戰,感謝在校長的支持下,於108年1月設置啟用「智能環控植物工場」,除了因應AI人工科技趨勢,推動智慧監控、自動化種植之新農業科技,更結合科技學院各系專業開設跨領域課程,提升學生的競爭力。
生技系著重於植物的栽種與生長方面的研究;資工系則因應場域需求,設計植物環境感測裝置,新增感測元件,並設計界面與感測器結合,運用程式設計進行維護系統的運作,可透過系統掌控植物適合的生長環境,包含濕度、溫度、光度、氧氣及二氧化碳等;資管系則在著重在大數據的收集,以及如何將資料庫數據應用在程式上。
「植物栽培與遠端智能服務」跨領域學程成果豐碩,近兩年五位老師共指導23組專題實作,包含王佳文指導的「植物工場溫濕度監控」、「應用影像辨識技術於芭樂瑕疵檢測」;楊恩騏指導的「以Farmbot為基礎開發無線幫浦控制系統」、「即時影像推播系統」;張育軒指導的「以Linkit 7688 之感測封包資傳輸與 Google Sheet 資料庫研製」、「環境溫度與土壤溼度監測」;而吳澔群指導的「新式土耕魚菜共生系統開發」,更是有別於一般水耕式的魚菜共生系統。羅俊智則是指導學生如何推廣植物工場生產的蔬果,並開發製作健康的輕食料理,也藉以推動慢食的理念。
吳澔群除了指導跨領域學程的專題實作,近年指導生技系與自然療育碩士班學生相關主題的專題及研究約有16篇,其中「生物場對水耕栽培萵苣和小白菜的生長及生理影響」及「不同類型音樂對苜蓿和萵苣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影響」皆登上國際學術期刊;另具美觀又療癒的「植物栽培容器」更獲專利認證。
「智能環控植物工場」不僅是生技系最具特色亮點的教學環境,更能結合院內各系專業領域,讓學生學以致用。在科技學院資訊科技進修學士班老師洪銘建指導下,學生也完成植物工場專屬的網頁規劃設計,包含蔬菜線上訂購系統。
南華大學科技學院開設的「植物栽培與遠端智能服務」跨領域學程,自108學年度執行迄今已三年,該學程由自然生物科技學系老師羅俊智擔任召集人,結合該系老師吳澔群、資訊管理學系老師王佳文、資訊工程學系老張育軒師與楊恩騏之專業領域開設四門課,包含科技農業與植物工場、食品與料理科學、健康食譜電子書以及智能農場專題實作。該學程以「智能環控植物工場」作為教學及實驗場域,除了運用科技技術改善農業問題,創造更高的產值之外,更以「慢食」就地取材的概念,開發特色輕食料理,成果豐碩。
校長林聰明表示,生技系設置「智能環控植物工場」,結合科技學院各系專業開設跨領域課程,不僅因應現今趨勢展現各系特色,讓學生跨領域學習外,亦有助於提升學生的競爭力及就業力,甚至可以輔導創業。未來植物工場亦可規劃與旅遊系開設跨領域課程,整合資源開發特色料理。
自然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吳澔群指出,有鑑於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使得農業的發展面臨挑戰,感謝在校長的支持下,於108年1月設置啟用「智能環控植物工場」,除了因應AI人工科技趨勢,推動智慧監控、自動化種植之新農業科技,更結合科技學院各系專業開設跨領域課程,提升學生的競爭力。
生技系著重於植物的栽種與生長方面的研究;資工系則因應場域需求,設計植物環境感測裝置,新增感測元件,並設計界面與感測器結合,運用程式設計進行維護系統的運作,可透過系統掌控植物適合的生長環境,包含濕度、溫度、光度、氧氣及二氧化碳等;資管系則在著重在大數據的收集,以及如何將資料庫數據應用在程式上。
「植物栽培與遠端智能服務」跨領域學程成果豐碩,近兩年五位老師共指導23組專題實作,包含王佳文指導的「植物工場溫濕度監控」、「應用影像辨識技術於芭樂瑕疵檢測」;楊恩騏指導的「以Farmbot為基礎開發無線幫浦控制系統」、「即時影像推播系統」;張育軒指導的「以Linkit 7688 之感測封包資傳輸與 Google Sheet 資料庫研製」、「環境溫度與土壤溼度監測」;而吳澔群指導的「新式土耕魚菜共生系統開發」,更是有別於一般水耕式的魚菜共生系統。羅俊智則是指導學生如何推廣植物工場生產的蔬果,並開發製作健康的輕食料理,也藉以推動慢食的理念。
吳澔群除了指導跨領域學程的專題實作,近年指導生技系與自然療育碩士班學生相關主題的專題及研究約有16篇,其中「生物場對水耕栽培萵苣和小白菜的生長及生理影響」及「不同類型音樂對苜蓿和萵苣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影響」皆登上國際學術期刊;另具美觀又療癒的「植物栽培容器」更獲專利認證。
「智能環控植物工場」不僅是生技系最具特色亮點的教學環境,更能結合院內各系專業領域,讓學生學以致用。在科技學院資訊科技進修學士班老師洪銘建指導下,學生也完成植物工場專屬的網頁規劃設計,包含蔬菜線上訂購系統。
最新消息
《星雲大師全集》【傳記】 百年佛緣──生活篇.我的衣食住行5-5
2025-11-07大學校長論壇締約創新高 58校攜手共創教育新願景
2025-11-06佛光山大學校長論 探討AI的應用與反思
2025-11-06杜克大學師生參訪北卡佛光山 體驗佛教文化與禪意生活
2025-11-06我要做觀音 多倫多佛光兒童學習慈悲信仰
2025-11-06人間佛教聯合總會 推動人間佛教國際化
2025-11-06曼城佛光山重陽敬老傳溫情 善童親手製作鏈珠送長者
2025-11-06中華大學生命教育 舉辦禪繞畫體驗課程
2025-11-06佛光新加坡青年書院第15期結業 帶心學習深入佛法
2025-11-06心定和尚勉勵沙彌 行三好修四成就
2025-11-06
相
關
消
息







